鑽石是由“碳”元素所組成的,它是世界上最堅硬、成份最簡單的寶石。 地球生成時間約為50-60億年前,而鑽石約在距今33億年前即形成,在地表下120-200公里的地函上層形成,並透過火山爆發的運動,推擠著含有鑽石的岩石,接著被岩漿或熔解的石頭帶到地面上,距今最近一次發生火山爆發的噴鑽運動約在2000萬年前,現今要再發生的機率,幾乎是微乎其微!當地底噴出的岩漿冷卻,會形成佈滿殘留鑽石的石塊,有些鑽石會被沖刷到下游,並聚積在河床或海岸線上,1870年前的鑽石,幾乎全部產自沖積礦床,亦即在古河道或溪流中所發現。 根據研究,天然鑽石的結晶條件,需要在攝氏900-1300度、壓力介於45000到60000大氣壓力中,地表下含碳的環境如果符合上述條件,鑽石即可形成。稀少的鑽石主要出現於兩種火成岩中,一種是橄欖岩(Peridotite),另一種是榴輝岩(Eclogite),兩種都存在於地表下120-200公里的地函層內,並不斷釋放出組成鑽石的碳元素。 而生成後的鑽石會在適當時機,由金伯利岩(kimberlite)(名字源於南非的地名—金伯利)和鉀鎂煌斑岩(lamproite),藉由上升作用被攜帶到地表上。鑽石探勘者即是透過這兩種岩石,來尋覓鑽石礦源。 |
|
|
帶有鑽石的金伯利岩 |
鉀鎂煌斑岩 |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