鑽石淨度的評定原則,是以10倍放大鏡下的檢查為主。鑽石由被開採的金剛原石中,僅有20%可以成為寶石,其餘皆因瑕疵過多而被淘汰。鑽石在10倍放大鏡的檢查下,依淨度特徵(內含晶體、裂痕、雜點等),依照其位置、大小、數量及明顯度等,制定了11個不同等級的評定,而這些內含物會影響光線折射,導致光線被阻擋會造成偏向,越純淨的鑽石等級越高。 以切磨好的鑽石表面上所遺留的殘跡稱為表面特徵(Blemishes),原本就長在鑽石裡的稱為內部特徵(Inclusions),兩者皆為鑽石的淨度特徵,常見的淨度特徵可參考以下: |
![]() |
![]() |
|||
Trigon,為三角形的印記,常出現在鑽石原石的表面。 |
表面孿晶紋Surface Graining,鑽石結晶構造所產生,多為透明線條。 | |||
![]() |
![]() |
|||
內部孿晶紋Internal Graining,鑽石晶體生長不規則所引起,可能呈現線狀或其他不規則狀。 | 羽裂紋 Feather,泛指鑽石內破裂痕的總稱,常呈羽毛狀。 | |||
![]() |
![]() |
|||
針狀物Needle,為細長的晶狀體。 |
雲狀物 Cloud,由許多針點內含物聚集而成如霧白的雲狀。 | |||
![]() |
![]() |
|||
缺口Chip,出現於鑽石表面、刻面稜線或尖底的淺開口。 | 天然面Natural,部分原石表皮留存於已切磨鑽石上,常見於腰圍附近。 |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